無論是客車行業的人士還是客運行業人士,都會說客車企業和客運企業是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關系,它們的依存度如此之高,使人們完全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大行業。受高鐵網絡擴張、運輸成本飆升及道路安全形勢嚴峻的影響,客運行業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和壓力,這樣的壓力不可能不傳遞到客車行業。如果說在客運大發展的年代,客運行業造就了客車行業的成功,那么時過境遷,在如今客運行業面臨挑戰,特別是公路客運行業正在進行殘酷的轉型時期,客車行業真的要再想想:“我們為我們的客戶還能再做些什么”。
目前看,客車企業盡管生存也不易,但相比客運企業還是要容易一些,因為客車企業的產品線更長,市場更廣闊,盈利模式更為安全便捷。所以客車行業已經產生了百億元級甚至雙百億元企業,而客運行業還沒有。因此,客車企業要有更大的責任感來幫助客運企業,某種程度上說,這其實也是在幫自己。相比前兩屆駕駛技能比賽,這屆提供比賽用車的客車企業大金龍,希望給予客運企業更大的幫助。按董事長谷濤的話說,搭載著龍翼系統的大金龍客車融合了車聯網技術、智能傳感技術和傳統客車技術,使車輛成為集環境感知、信息交互、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客車,為客運企業實現客車安全、節能、高效三大核心利益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大金龍希望通過這次全國性的駕駛比賽,能讓客運企業更加深刻了解大金龍客車,以便為今后選擇更為適合的客車。那么,大金龍這樣的目的是否已經達到,記者認為這還需要觀察,但毫無疑問大金龍作為客車企業為行業發展做出的貢獻,通過比賽使客運企業達到安全節能練兵的作用,獲得大賽所有參與者的認同。
記者手記:
在中國客車越來越接近國際客車先進水平的今天,以客車性能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的提高來幫助客運企業節支的作用會越來越小,空間會越來越狹窄,難度也更大。無論是大金龍的龍翼、宇通的LCC還是蘇州金龍的G-BOS,以及客車行業內林林總總的類似技術與產品,它們核心的目的和價值是為客戶省錢,基本理念是省錢即為增收,但在客運企業增收日益困難的環境下,這樣的命題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因此記者在去年底今年初一再呼吁客車企業,省錢固然重要,但掙錢更重要,掙不到錢省錢就沒有意義,誰能以幫助客運企業掙錢的理念開發產品和服務,誰就能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脫穎而出??瓦\企業的困難意味著客車企業有了洗牌的機會,以為客戶掙錢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必將產生顛覆性的結果,否則該出色的出色,該平庸的依然平庸。